话说杨氏太极快拳与108式小快架的练法特点

来源:本站   作者:陈雄 2019-12-25 阅读: 7150 次

 

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的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太极拳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快练的传统拳架,拳圈内人称快架,如杨班侯传给李万成的快架,其特点是姿势低,速度快等,打一趟快架在3分钟内一气呵成;亦称用架,如杨少侯传给吴图南的73式用架,其特点是短小实用,速度疾快,发劲冷脆等,练习一趟用架大约用两分半钟;也称小快式,杨少侯传给张虎臣的255式小快式,其特点是架子小,步伐快,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等,一套拳要求在10分钟内打完;也称太极长拳,如杨澄甫传给陈月坡的129式太极长拳架,其特点是沉、柔、快等,这套拳架的劲力之速,相传功深者可闻风声;另有拳师、老练家称为快拳、功夫架、小架、小快架的。在不少人的眼中,行拳走架的慢动作好像是太极拳的代名词,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别人就不相信你练的是太极拳了,客观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为了慢而慢练,最终将喜欢技击的太极拳练习者引入了枉费功夫贻叹息的误区。殊不知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慢是练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谚的慢如抽丝,疾如电掣。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练法与技术要求,精神和体力亦容易协调统一。不慢则不能松到位,不慢则找不到细致和完整,不慢则找不准运动规律,必须先慢练,在稳静的状态中周身松开,节节贯穿,处处动作找弧线、圆圈和理顺内在气息,调整虚实、开合的变化。

太极拳明师张方在《今天的内家拳为什么不能打》文中说: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养生就成了太极拳的主要功能了,快架子和功夫架没人练了,松柔慢的太极拳成了正宗的代表。




有一位有识之士在《还我一个真正的太极拳!》文中说:如今习太极拳者,不慢不足以显其能,不慢便不是太极。不知是哪位祖师所传秘法,从各派介绍得知,老辈拳师全是以快为主:吴全佑所练为快,且有发力有跳跃。此架得自杨露禅,杨子班侯更是以练快架而闻名。全佑子鉴泉亦为快架,观其拳照,更是大开大合,无有丝毫造作,真不知后世子孙为何另开‘鲜’径,以示不同?好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窜蹦跳跃,是村野鄙夫所为,高手不屑于此!而高手应该是‘慢’是‘柔’民间众多外家拳老师,七八十岁,身手尚且灵活,未见迟钝之象,能说‘快’无益身体吗?

太极拳明师浦汉健在《有感于我的太极拳观》一文中说:‘杨无敌’当时打的太极拳是不是现在流行的慢架子呢?不是。现在的慢架子主要是传统太极拳中练内功的一种方法,是教给初学者或非入室弟子的。传统太极拳还有一套快拳,包括低架、散手、劲法等,除个别入室弟子,一般不对外传。杨式太极传人董英杰在香港就传授过快拳并有著作出版。吴式太极也有快拳,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马岳梁大师公开,并有多种版本出版。还说:太极拳是以快拳而成名,以慢拳普及。近百年来,文人们千方百计试图用慢架子的练法用解决技击上克敌制胜的做法是徒劳的。他还在《太极散手阐秘》文中说:要说真正会太极拳,就得看能不能 技击;如果连基本概念都不懂,连快拳、散手、 势法、劲法都不会,那肯定是假牙。



太极拳名师刘习文在《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区别与联系》文中说:小架即用架,今人习惯上称少候架;杨氏拳小架圈小劲坚、刚猛霸道,动作秀美高难;小架拳速迅捷,动作高难,难在快而不乱。有位老练家说: 少侯先生的打手五字诀薄、顺、短、脆、远中的短和脆字就是用于练习快架。短的技术要求是手势要短,两手不离胸前八寸到一尺,拳、掌、指、肘发劲必须既短又锐,避免拳势钝拙。脆就是指寸劲要脆快,不可拖泥带水,发劲时忌滞重迟拙。

太极拳名家吴文翰在《杨派太极拳支系繁衍情况概述》一文中说:杨派太极拳的技击快架,是节奏明快、轻巧紧凑、发劲刚脆、姿态优美的小式,与慢架不同之处一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开合相生、进退影随,二是定式时,时断时续的震足坐腕、肩臂弹抖,以及发劲时不由自主地哼哈声响,练法仅需510分钟,是一趟难度极大以快为主,又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太极快拳。行架中,时而行云流水,时而狂飚骤雨,轻巧如捕鼠之猫,迅捷如离弦之箭。

太极拳明师王孝明在《杨氏快拳世袭传》一文中说:马岳梁先生亲眼看见杨澄甫打杨氏快拳,当时杨氏早年在北平体育研究社授拳时期,杨氏体态尚未发胖,甚至可以说是英俊潇洒,打杨氏快拳应该是非常轻松的。当年杨氏太极拳传人杨少侯、杨澄甫和吴氏太极拳传人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时,都有发劲、跳跃的动作,有这种发劲、跳跃动作的就称为太极快拳。杨澄甫和吴鉴泉两人为了使太极拳更适合一般人练习,后来教人时把发劲、跳跃的动作去掉。

内家拳明师车星辰在《可悲的太极拳现状》文中说:传统的太极拳,据资料记载和一些民间太极拳的继承者说,都是快慢相问,刚柔并济,忽隐忽现,轻沉兼备的。反观现在的太极拳,除极个别的传统老拳外,几乎都是松软缓慢、一柔到底的软拳与慢拳。甚至好多练习者(包括一些著名的‘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越慢越出功夫,越松越出功夫.越软越出功夫。殊不知太极即阴阳.阴阳即刚柔、缓急、虚实、隐现等等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纯阴(软、缓、虚、隐、曲等)与纯阳(刚、快、实、现、直等)皆非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都是病拳与错拳。他还说:诚然,柔是刚的前提,慢是快的开始,可我们拳术家所求的柔是真柔,慢是真慢。有了真柔和真慢,还必须要进行刚和快的专项训练,不经此项训练,任凭你的柔慢基础多好,也是无法真正的刚起来和快起来的。所以,原传的太极拳在柔行慢练之后,必须要结合忽快忽慢、忽刚忽柔、蹿蹦跳跃、式快劲刚的拳架进行太极真功的练习。



从拳史来看,传统快练拳架是将太极拳用于技击练法特点凸现出来的珍稀拳架,很少人会练,频临失传,近年来又给散落在民间的传人重整出来。为了把沉淀的瑰宝重放异彩。互联网上有版本不同的杨式太极拳快架视频,我看了的感觉是:这些快架视频多是慢架快打,没有把杨氏太极拳快架的劲法劲路、气势、特点、风格、结构等打出来。所谓慢架快打,就是在慢练功架的结构上改编了一些动作,把打拳速度由慢变快的练习,基本东西是慢架的没有变。把架子单是打得较快而已,没有快练用架真太极的内涵技术。快架的练法和技术要求、特点风格是与慢架有所差别,不单体现在行拳走架的速度,还有身法、步法、手法、劲法、劲路等,比如劲类,快架多用诸如短劲的击打劲,大架则多用诸如长劲的掷抛劲。

2008年10月下旬,我在邯郸市第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中认识了现任北京市武协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钱锋,这位拳兄与我聊到杨氏太极拳技击快架时说:师爷张虎臣先生所练的杨式太极小快式,有人称之为快拳或快式,是在加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拳架,内容更加丰富。它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小,势架低,运动速度快,步法灵活,招式多变,圆转自如,时缓时疾。发劲冷弹脆快,刚柔忽隐忽现,神意细微独特非常精彩,实用性很强。整个套路二百多个式子要在10分钟内完成。

 1986年,我拜四川成都的林墨根先生为师学练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推桩守桩、推手、剑刀套路等。十几年后的一次因公出差到北京,有幸亦有缘的怀着好奇心跟京城老师学练了杨氏太极拳108式小快架。

2004年3月,我和广西钦州电视台的龙主任、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关主任一起出差到北京。长年以来,在外地我养成两个爱好,一是去公园看看人家练功习拳,如遇明师就请教一下。二是去书店看看是否有新出的拳书或无线电技术书。到了京城的第二天早上,我到了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里面转悠了多半圈,发现一位老练家打的内家拳较有特点,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逢进必跟,步快又轻灵,圆转自如,身手沉中弹,发劲冷弹脆快,身手脚合一又变化多,一百几个拳势动作,大约三分钟打完,脸色红润不喘粗气,看上去这位老人精气神饱满。我上前给老练家鞠躬行礼后交谈得知,他练的拳架是杨氏太极拳108式小快架。他老人家说:快练拳架也是杨家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之一,过去杨少侯、杨澄浦等人也都打快架。虽然名称和次序多数相同,但快架不是慢架快打,不可混同快架与慢架的区别就是练拳速度,快架的风格、整式作用与打法要点都与慢架快打不同。他还说:杨露禅宗师在京城授拳时,因所收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那些人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猜想是杨露禅考虑到那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养生的需要,将太极拳传统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变成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的拳架,使姿势较为简单,相对好学一点,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亦称练架)与技击架子(亦称用架),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当时我把跟谁学拳的情况和请教过哪位名家名师的情况等等都说给他听,并问了他的姓名是否方便告诉我,诚意恳请他传授这套快架。他想了几分钟后对我说:看在你从边远的南疆而来,人老实,对太极拳也很有诚意,也有了一定的太极拳基础,可以考虑把小快架破例传授于你,反正我八十几岁老了,带不入泥土。你如觉得这套小快架较好就坚持练下去,练出功夫是你的,人家得不到,也不用念我所授。你如练了一两年没见功效就不用再练了,就当作你压根儿没见过我。但在拜师前你不用知道我的姓名,你练的好与不好与我无关。不少人称我‘二大爷’,你就称我‘二大爷’吧!待你练了二、三年后确有长进再见面时再谈拜师,到时你就会知道我姓甚名谁了。我大约用三天的时间跟他学练了108式小快架与配套的基本功,当时我身体一下子不大适应快架的练法,周身筋骨肉酸胀痛,我想他老人家也够疲累的,真得感恩啊!

2008年10月,我应邀参加新世纪杯中国邯郸第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路过北京时,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找遍了还不见传授快架给我的师傅了,问到他拳场周围的人说,有七、八个月没见那个老头过来打拳了,听人家说他已过世了。当时颇为伤感,留下了未圆拜师的遗憾。

2009年8月29日,北京的松绪金老师到广西钦州计划传授基本功、杨氏太极拳124式长拳架和杨氏太极拳散手对练套路,临走前几天,他老人家想把秘惜少传的少侯小架传授给我,据松师介绍,他练的那套小架是跟前辈吴图南先生学的,小架也叫快架或用架,有二百多个拳势动作,特点是低、快、打三个字,练是很快,大约在二至三分钟打完。整套架子要求动作活泼、通体贯串、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中老年人亦可练习,把练拳速度放慢到五至八分钟就行了。当时他即兴打了一段小架给我和弟子潘志远等人欣赏。过后我对他的想法表示谢意,并坦率的对他说:我已学过一套杨氏太极拳108式小快架了,没有空余时间再学练其他快架了,有负恩师(松绪金是我拜师学拳的第二位师父)期望,对不起了,请您老人家理解。松师当时还真的对此有点不大高兴,过后他对我弟子潘志远、施海方等人说:我那套珍贵的小架,很多徒弟等着想学,我却不想教他们。我看得上你师父,想传授小架给他,他却不想学,我看他有点糊涂了。松师和田师母回北京后,潘志远问我:松师爷说你有点糊涂了,师父你是真糊涂啊还是假糊涂?我回答说:松师那套小架的低字要求不合适我,一是我这等年纪,哪有这么好的腰腿功力走低架哦!二是我觉得该架多数拳势低架步大,不利于实战训练;相对而言,108式小快架的多数拳势是架高步小。三是我觉得他那套小架的劲道练法与身法不如我原先学练的108式小快架。四是他那套小架没见有相应基本功的保障支持,而108式小快架则有相应身、手、脚、步基本功的保障支持。
二大爷的太极拳是师承于杨少侯大先生的,这套快架的口诀与以前的叫法有少许差别,说改点俚语叫法(比如 簸箕式、辘轳势、反穿枝等)主要是为了有利于记忆和理解拳架口诀。少部分拳式的动作结构和练法依师父对传统太极拳的理解认识和体悟有所改变。重要的手眼身步法和劲法劲路还是保留了杨少侯大先生当年所传授的东西。其实108式小快架的打法这正如杨式太极拳名家赵幼斌在《杨式太极拳拳架类型和特点》文中所说:杨式太极拳有不同类型的打法,其特点也各有千秋,这是历史发展形成的。可想而知,其拳架也是一个不断锤炼,不断丰富,不断演化的过程。再加上上述各代宗师又有各自的门生高足再研再传,杨式太极拳多样化的形成也是必然的。这套小快架的技术内涵仍然离不开轻沉兼备、软中有弹、松敛变换(亦有拳家称松紧变换)、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等。这套传统快架的劲道以击打劲为主,步型、步法和身法接近实战要求,擒(如右手挥琵琶拳式)拿(如踩脚提手上势拳式)摔(如左高探马拳式)打(如卸步震脚搬拦捶拳式)踢(如右飞踢拳式)的技法都有练习。108式小快架的练法特点如下所述:


一、行拳速度比大架子相对要快和拳势变化要认得准一点

浦汉健先生在《太极散手阐秘》一文中说:太极散手之秘在于‘用势法打人’!这句话说得较实在。 拳架中的一个拳式由若干拳势组成,如108式小快架的揽雀尾 这个拳式由立掤、捋、立挤、采、推按、五个拳势组成,拳势体现了拳式动作的虚实转换、刚柔相济、技击和养生的变化等等。传统快架的行拳速度(练一趟快架3至5分钟)比传统大架(练一趟慢架25至35分钟)是相对要快,所以拳势变化要认得准(起始、转换、终点),要反应快,才能符合技击的要求。

二、使用腿法比大架子要多一点

太极拳名家金仁霖在《慰苍先生金仁霖太极传心录》书中说:传统杨式太极拳腿法九脚,从拳的架势来分:左右分脚、左右蹬脚、左右踢脚、二起脚、单双摆莲脚。以使用法而论,则分为:踢脚、翅(分)脚、蹬脚、(二)起脚、(单双)摆(莲)脚、接脚、套脚、衬脚、踩脚。翅脚即刺脚,踩脚即踹脚。 在108式小快架里面,腿法比慢练的115式大架多出踩脚、腾空飞脚、里合腿动作。据二大爷老师说,原架子的二起脚改为右飞踢脚,这样能提高腾空踢脚的击人速度,跳起来要高、飘,落地要轻、稳。电影《神丐》的片头中,有一个精彩的定格几秒钟的精彩镜头,就是杨露禅的腾空飞脚。

三、左右练法比大架子要多一点

同一拳势的左右练法,比115式大架多出右手挥琵琶势、右高探马、右弯弓射虎,这样练法有利于身体动作的锻炼平衡,也便于技击的随势变化。

四、有别于与慢练中架、大架的劲法劲路

杨氏太极拳的中架、小架、大架,都是由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和其劲法技法结合实践的运动与经验而构成。然而108式小快架的拳势劲法,多含击打劲,比如扔、弹、抖、砸,炸、斩、截、劈、剁、插、点、拍、透等等;108式小快架的拳势劲道,与慢练中架、大架也不尽相同。拳势讲究着(招)、劲、气三者合一,这样对心静体松和周身协调的要求相对较高。再如六合劲,六合劲是内劲在结构类型上的六种模式,即为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擞。拧裹、钻翻、螺旋是太极拳的三种柔劲,崩炸、惊弹、抖擞是太极拳的三种刚劲。拧裹:拧是向外转劲;裹是向里转劲。钻翻:钻是向上起劲;裹是向下起劲。螺旋:螺是向前摊进和向后退着旋转用劲,所谓螺旋实指腕后肘前之小臂运动的习惯力。崩炸:崩是竖劲;炸是横劲;崩炸是横竖劲,合成冷脆劲。惊弹:惊,是内收劲;弹,是反射劲;惊弹合成为机灵劲。抖擞:抖,如狮子抖毛,如马抖鬃,合成混圆劲;擞,是甩掉身上的负担,抖擞相结合成为勇猛劲。

五、起动速度快

太极拳较为注重内动的调节,要求内动不予人知,蓄于内发于外。五把弓调节所产生的弹性力和相应的意、气活动所产生的强大压力,均是以预应力的形式,时时处处积蓄着强大的能量。快架拳势要追求这个特点,意想在对手根本无法捕捉你的预备期和起动信息的情况下,突然发出迅猛的冷劲,这样会在实战中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六、快而不乱

无论动作多快,外形必须与内气结合起来,以内气催外形,形是随气而动,气到形到。再有拳练的再快,不要有慌乱的感觉,不能乱了姿势的准确和细处,也不能乱了拳意,更不能乱了拳势的劲路。小快架的快与大架慢练的慢是相对而言的,倘若一味求快的练,少了拳势的准确和细处,那是大打折扣的了。比方说:有些人打快架练到揽雀尾的推按击打势时,还没松到手指,只松到腕关节就变换姿势动作了,倘若那样练不到位,行拳速度再快又有什么实际意义?

七、快慢相间和刚柔相济

快,是发劲如射箭的需要,也是刚势冲击的需要。慢,是蓄劲待发的需要,也是柔化引化的需要。行拳走架时,拳势恰到好处的快和慢、刚与柔,是虚实变换的实际体现。值得注意的是:

1、自起势至收势,势势贯串,连绵不断。或快或慢都要追求拳论上说: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

2、小快架拳势的刚,不是像南拳那种外露刚烈之气、威猛之势的刚。有些太极拳爱好者打快架给内行人看了说是好像打外家拳,主要原因是练拳者不懂快架之刚的真义。

八、软中弹、沉中弹和身弹似弓

108式小快架的软弹体现在手上,姿势动作的柔软看上去柔若无骨,似杨柳树枝随风吹摇摆,但不是消极的懈柔瘫软,而是软中有弹,似抽鞭子。架子的沉弹体现在下肢,沉中有弹,松沉到脚底的上传劲如按弹簧。拳势中有身弓的弹力,谓之身弹似弓;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上肢、腿、以及胸和腰要做到整体一气发力,上下完美的协调配合,周身如同一张蓄劲待发的弓箭。快架的软弹、沉弹是以松沉功夫为基础的,是把松沉到脚底的反上传劲与地面反座弹力整合一起,推动上肢的抻筋拔骨产生既是柔韧中有弹力又是下肢松沉中有弹力的动作,是对拔松开而弹、顺势而弹的练法。不少练了二、三年小快架还打不像小快架的太极拳爱好者,主要原因是打不出软中弹、沉中弹和身弹似弓的练法特点。初学者可从马步开胯功、弓步开胯功的沉中弹入手体悟。

九、讲究有根胜无根到无根胜有根的虚实转换

快练小架动作的虚实变化与慢练大架、中架相比,不易掌握,特别是腿脚的虚实变化。慢练大架动作的虚实转换,有相对较长的调整时间;快练小架动作的虚实转换,则是相对较短的调整时间,所以说,快练小架动作的虚实变化,比起慢练大架是难掌握,要有较高层次的松功和虚实转换的功夫,讲究有根胜无根到无根(指灵活变化到无根之根的态势)胜有根(指僵滞之根)的虚实转换。大先生少侯公说:快架宜步桩合一,要求是势中有桩,桩中含势,身形肢体要灵活,不僵滞,实腿能沉不扎桩,虚腿能提脚能踢。还说:刚柔相济,虚实变换变换阴阳,移精变气快练则调整时间较短,如松功、精气神和意识引导的功夫跟不上,那是达不到练法的技术要求。

十、行拳步子的机动灵活与沉中轻

108式小快架的不少拳势是架高步小,有利于机动灵活和反应变化,步法(如跟步、进步、卸步、窜步等)迅捷,飘忽不定。练成沉稳不僵、轻灵不浮,就要比练慢架下多点功夫。进前脚跟后脚,谓之逢进必跟;退步先退后脚,谓之逢退必撤。 这种步法在形意拳和武式太极拳用得最多。形意拳和武式太极拳的逢进必跟、逢退必撤与108式小快架的进前脚跟后脚、退后脚撤前脚,在练法上还是有些差别的。前者步法相当于摩擦步,前脚进一步,后脚跟一步,重心总是在后脚上,使人运动起来既快速又稳定。后者既有重心在后脚上的练法,又有重心在前脚上的练法,有根据灵活变换的特点。108式小快架中揽雀尾的捋势、踢脚白鹤亮翅的捋採势、手挥琵琶的擒拿势等动作,多是前脚随化劲之势后退变成小丁虚步而收劲于后实脚,这拳势的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收劲于后实脚,一是为了舍己从人的捋化,二是有利于松沉到后实脚,三是能顺着地面反座弹力之势发放或攻打对方,正如箭在弦焉能不发。二大爷是师承于大先生少侯公的杨氏太极拳,他老人家的再研再传使这套小快架形成多样化的练法是必然的发展,快架中融入武式太极拳的步法是不足为奇的,杨少侯是杨健侯的儿子,相传他曾过继给杨班侯为子,杨班侯幼年时跟随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读书,后来杨露禅也让武禹襄指点杨班侯拳技。进前脚跟后脚也好,退后脚撤前脚也好,都得有松沉又轻灵的功夫基础,108式小快架是步小架高的快练拳架,步子的底面积与115式大架相比较,是小了不少,下盘的定势稳定性相应差一点,所以比115式大架更为讲究沉中轻的功夫。

十一、少用一分拙力,则少喘一口浊气,又多一分内功

108式小快架动作和呼吸的配合与传统慢练大架相比,练习难度大些。我的二大爷老师说:练得较好的传统快架在紧凑中不失开展,在活泼中不失稳重,在轻灵中不失松沉,在快速中不失连圆,整套势式到位的一气呵成约需三至六分钟,如练后闲庭信步,不喘粗气方显太极拳的内在功夫。这等内功还真的不好练啊!太极内家拳法,动作与呼吸吐纳导引相结合,是一项良好的有氧运动。若打完快架以后气喘吁吁,说明动作与呼吸配合欠佳,未能内外合一,这不是一年半载的修炼功夫。



十二、收劲于后实脚的退,是为了更好的进

108式小快架中揽雀尾的捋势、踢脚白鹤亮翅的捋採势、手挥琵琶的擒拿势等动作,多是前脚随化劲之势后退变成小丁虚步而收劲于后实脚,这拳势的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收劲于后实脚,一是为了舍己从人的捋化,二是有利于松沉到后实脚,三是能顺着地面反座弹力之势发放或攻打对方,正如箭在弦焉能不发。

十三、震脚为了沉势换劲变招

108式小快架中的震脚不是为了好看壮威,而是有其目的。一是为了松沉之势提速;二是在急切间转换身法、劲法的需要使然;三是招法的着用,比如用于踩击对方脚面骨或脚趾骨。如果要震脚,应该是全身松沉的重量表现于脚,脚本身也是在正确的架构下松沉而落,不能有一丝拙力,更不能刻意用腿出力。再有在震脚时注意脚下部位,是震脚外侧,不是震足跟。震脚之势并非用劲向脚下发力,而是借震脚稳定此前运化中的动势,有助自身中定并兼有加强全身开合之势;再有说震脚是形似断而意不断的刚劲,不震脚是柔劲,震脚与不震脚只是意念引导下的动作而已。

十四、更为讲究集中精气神,也是提高练拳层次的手段

快练小架行拳时的精气神相比慢练中架、大架来说,更要集中一些,这是进阶训练的需要。练拳速度较快了,加上动作变化又较频,精气神就更要始终保持高度集中,心静、神敛、气聚、劲整就更为讲究。精神能较好的集中后,心里安定和头脑宁静才能提高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练拳的层次。拳谚:盘拳时无人似有人,说的就是要在行拳走架时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精气神,不要使精气神与肢体骨肉分离。

十五、既有肘势动作又有肘击动作

肘的部位含有肘尖、肘臂,如果使用小臂,就称肘势动作,适用于推手,相对较为安全;如果使用肘尖击人,就称肘击动作,可用于散手,容易伤人,慎用。108式小快架披身左踢脚、 转身右蹬脚中的肘势体现在两手交叉时的沉肩坠肘动作,肘势的出劲部位在外侧桡骨中段;108式小快架踢脚白鹤亮翅、翻身肘击撇身掌中都有肘击动作。

十六、既有开云手又有合云手

115式大架中的三组云手拳势,都是两手分别往外划圆的开云手动作。108式小快架中三组开合云手拳势,既有开云手又有合云手(两手分别往内划圆)的动作。开云手,合云手,各有妙用。

值得注意的是:学练拳架的顺序是先练好慢架,然后再练快架。如没有相当的慢架基础就学练快架,由于心静体松不够好而变换跟不上,亦练不出快架的功夫。缺少太极拳内涵技术(比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气沉丹田、神贯顶、分虚实等)的快架不是内家拳所要的东西,而是近似外家拳的姿势动作。我的四川弟子郑亚林说:我是近年跟师父学108式小快架的,没学之前是信心满满,谁知学完108小快架后虽能依式比划,但快架的劲法劲路、身法、步法、松弹抖炸、急应缓随、步随身换、步走身随等没在我身上体现出来,我怎么练也没那感觉,真的很纳闷。不知过了多久我对小快架有了自己最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如果没有传统太极拳功底的就别学108小快架了,学了也只是像练一趟外家拳而已。

再有注意的是:在练前的热身基本功对于快练拳架来说,作用比慢练拳架相对要大。因为传统快架的行拳速度较快,多是击打的劲道,有站在地面上的指戳、掌劈、拳打、肘击、肩靠、脚蹬动作,亦有纵身一跃而离地的脚踢动作。所以,每当练习快架之前,先应做些热身基本功,松开筋骨和放松肌肉,这样有利于血气和顺,提高练拳的舒适度,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如无这些准备活动,就会有可能伤着筋骨,尤其是冬季练拳。大架是慢练的,尚有足够的时间来协调放松肢体,相对来说不易伤筋骨。

武道网商务合作

QQ:129517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