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拳劲法应用

来源:本站   作者:李迪生 2019-07-03 阅读: 5746 次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的古老拳种之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拳理深奥。它既有搏击之长,也有医术之功。它是集武术、医术于一体的内家拳术。概括地说,太极拳练架子必须轻、灵、松、静,外柔内刚,时阴时阳,虚实刚柔,运用变化非常灵活。与练架子同时并练的还有多种基本功法,如无极桩功、太极桩功、太极筑基功等,这些基本功法与拳架相辅相成。所以太极拳在养生、健体、技击、防身等多方面的功能,早被人们所喜爱。

太极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是生化万物的主体。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根据前代学说,提出无极而太极,认为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故太极拳法以阴阳变化为主体,在劲法上主要为阴柔阳刚,虚实兼备,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虚彼实,变化无穷。锻炼既久,体会出刚柔相济,对劲之变化逐渐达到身知,即谓之懂劲。懂劲后在理论与实践中即能豁然贯通。


太极拳数百年来名师辈出,习者甚众。因太极拳既有防身技击之术,又有健身养生之法,故研习者目的不一,练法当然亦有区别。技击之术是在人体内在生理机能的基础上,人为地锻炼成后天武术需要的各种技能。如太极拳的各种内劲和散手招、法的运用。如果习者不具备健全的、先天赋予的内在生理机能,即便有师父悉心传授也是练不成的。太极拳养生健身之法,习者是为了祛除疾病,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在做法上是通过拳架运动及其他太极健身功法,使体质逐渐增强。由于不懈锻炼,使身体气血周流,内气充实,周身循环,通畅无阻,自能达到健身免疫。关于这方面的练法和其他辅助功法,本篇不多叙述。
 
一、太极拳的劲是怎样来的
 
劲者,气力也。每个人都有,有的人力气大些,有的人力气小些,这种力气运用在武术技击上,不是内在的灵劲。王宗岳《太极拳论》指出: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种先天赋予的自然之能,不是太极劲法上要学习的。
 
太极拳所要学习的劲是怎样练来的?
 
第一通过练架子。在起初阶段,摒除一切杂念,以心行气,气运全身,摆正姿势。姿势是锻炼身法的基础。练时必须舌抵上腭,唇齿相合,自然呼吸,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尾闾收住,上下一致。身体中正安舒,每一落步要分清虚实,依照起、承、转、合将每式做完。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中云: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上下左右相系,阴阳刚柔分清,眼视手之前方。习练既久,即能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意到何方劲到何方。这样长久练习就能产生太极拳法所要求的内劲,也称灵劲。

第二为桩功的练习。太极拳桩功是与练架子同时进行的。桩功是下盘稳固的基础,在推手锻炼中起重要作用。太极拳的桩功有马步桩、川步桩、太极筑基功中的乾元一气桩等数种。桩功习练既久,下盘稳如磐石。下盘有功,即不至于飘浮;若下盘无功,重心易于偏离。桩功练好,下部即能做到腿部屈伸自如,重心下降,推手时也能避免一採即俯、一按即仰之病。所以桩功与架子同时并练,可相互补充产生内劲。



二、太极拳劲法有多少

关于太极拳的劲法,数百年来历代太极拳家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们将之固定下来,并总结成本门派的特殊劲法。这些劲法都是推手和散手技击上应用的。各门派研究发展的一些劲法,除门派内相传外,从不传与他人。但有的门派,因传承兴衰演变,有些劲法无人接传,久而久之,这些劲法只存其名,深奥精微之处则不为广大太极拳习练者所知,更谈不上使用。
太极拳的基本劲法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与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合为十三势,为各门派所遵循。如果再加上各门派自己创研的各种劲法,有四十余种之多。数百年积累下来的这些宝贵的东西,均属细微的内劲。笔者从李亦畬宗师之孙李化南(李棠荫)先师学习太极拳,本门派有搓、拔、切、带、扬、沉、滚、吸八种劲法和太极筑基功等数种,一直是直系相传。在太极筑基功中,乾元一气功更为精妙。
 
这些劲法和桩功,用文字表达实难将奥妙细微之处说清楚,只能写出大概的情况。因为有些动作必须示范,学者才能领会清楚。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是那股劲,即不能用。另一点难处是变,如推手中双方搭手,我捋对方右膊,对方乘势将右膊随捋势变为沉进,向我胸部靠逼,我即以左手变搓,腰略右转,同时将劲转到左侧,而右手停捋势变成拔劲而止。这些变化,都是意念支配下在同一个时间完成,可谓难矣。在这种变化中,关于调腰、换劲等之转变,用文字写不透彻,非示范不能完全明白。

三、太极拳劲法的应用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性很强的拳术。从拳架上看,此拳绵软起伏,好似行云流水,美观大方,不含凶猛威力。其实太极拳的劲,是从柔中练出来的,所以称之为内劲。主要是意气力三合。太极拳劲法讲究,刚柔相济,极柔软而后极刚强,刚柔互为因果,虚实兼备,爆发力极强。这种变化的动力是意,因为太极拳劲法的运动是以意作指挥的。

 
1.劲法的动力是意

什么是意?古老的说法,意就是心里想的,但以现在的认识,心里想实际是人的大脑思维。《十三势行功心解》云:先在心,后在身。《十三势行工歌诀》云:势势存心揆用意。又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都说明意在太极拳练法中起重要作用。

 
意即大脑活动思维的表现,它是通过神经传递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因此意念的传递速度是最快的,这就占了一个先字。武禹襄《太极拳解》中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李亦畬在《五字诀》中云: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可见先字是很重要的。所以劲法的动力就是意。它把一系列的招法、劲法用意念调动了自身和对方,使自己时刻都占我顺人背,在此基础上把对手劲路遏制,然后用最省力的方法击败对手。如果意念只能调动自己,而不能调动对手,遏制对方劲力,那是无功的。
 
2.劲法的主要变化在腰胯的配

太极拳身法的轻灵、圆活、升降全凭腰胯运动,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中云: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腰的动作如此重要,因为它是全身动作之枢纽,人之旋转进退、虚实变化全靠腰劲贯串。太极拳的拿劲、发劲等以腰轴为主动,无腰即不能化人发人。特别是技击攻防中,无不通过腰部来维持调整自身重心,保持动作轻灵稳定。所以腰要松,松则气自下沉,下盘稳固。但腰松不是全部无力,腰部软而无力,就不能准确调节全身劲力分布,保持松而不僵即可。


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诀》中云:命意源头在腰隙。李亦畬在《五字诀》中指出: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以上宗师们的论述,说明太极拳必须注重腰功的练习。要知在推手中只靠背、肱、手之走化、击发,往往收效不佳,转换不灵。腰的前拥、后坐、左旋、右旋完全以意做动力。腰在适时走化、遏制对方劲力的发出等方面起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在意念发出走化或击发的命令后,腰须在同一时间内负责协调动作。从这点看,腰轴可谓功莫大焉。腰与胯相连,腰松胯亦松,有助于腰的转动。两胯分开,虚实变换,能适时转换方向,在走化与技击中起重要辅助作用。
 
3.太极拳推手是锻炼太极复劲的园地
 
太极推手就是为了测验盘架中所获得的内劲。它是运用沾连粘随、舍己从人的方法,来探听对方来劲之长短及劲源的方向,而自己采取适当措施,逐渐练成知己知人的功夫。太极拳的推手是为了练习懂劲,即知人知己的真正太极功夫。要熟练掌握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和搓、拔、切、带、扬、沉、滚、吸这些劲法。这些劲法都是在推手中常用的基本内劲。但使用时不是孤零零地逐个使用,而是在引化或发劲时,根据需要,把某些内劲配合在一起,形成另一股复劲。这种合在一起的复劲,形成浑元一体之劲,威力十分强大,对方不易走化而被发出。但这种复劲,不是固定
的、永远不变的,而是临时组合,用毕即散。

这种混合的复劲,要根据对方来劲而组合,应境而生,才能将对方来劲走化击溃。但必须指出,只有在分别掌握上述各种劲法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将各种内劲有选择地混合使用。如对方用劲向我按来,我首先用掤劲与对方接手。对方忽变挤按二劲,想将我之掤劲压瘪。对方使用挤按二劲,即为一瞬间的混合复劲。这挤按二劲不是合力,而是形成浑元一体的复劲。又如对方用捋採二劲,将我掤劲引化,我随用肘靠二劲进身。这一瞬间形成的捋採肘靠统谓之复劲,都是浑元一体的。

复劲的临时组成,是无定数的。使用复劲时,不是事先设想,固定那几种内劲组成。而是完全取决于当时的情况,也就是说对方来的是什么劲,什么方向,根据情况,须在一刹那间决定使用哪些劲来合成浑元一体的复劲,引化或击发对方。至于使用得当与否,这要视使用者功夫高低,以及意念对客观情况反应的快慢、准确与否而定。

太极拳复劲的使用完全是以意念为动力,在身法的配合下,熟练运用各种内劲、阴阳变化来迅速完成。由于浑身上下皆在一体变化之中,使每一种内劲,随时都能够化成另一种内劲。在推手时,才能乘人之势,借人之力,将对方发出。

在推手中,内劲和招法可互相渗透,也就是说,术里有招,招里有术;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李亦畬在《五字诀》中指出:五曰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宗师指出了精神贯注的重要性。笔者偶见一些人,在推手锻炼中,闭眼歪头,好似用耳朵学听劲。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身法,长期下去,即成病态,推手难以提高。

太极拳内劲在散手上的使用基本一样。但太极散手的接劲方法不一样,接劲后的变化、击法亦较威猛。如接劲不对,反而将劲裹在自己身边,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初学者必须在师父指导下练习入门,才能逐渐练习应用。

笔者以上所写内容,系个人体会,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仅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武道网商务合作

QQ:129517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