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太极拳门派支系练法要求脚的五趾抓地,有的认为五趾抓地是不放松的反映,不让脚的五趾抓地,让脚掌放松着打。因此有些初学弟子问我:脚的五趾抓地,到底好不好?应不应该抓地呢?
行拳走架时脚掌应平铺于地,以舒适开展为主,脚趾尽量松开贴地。《太极拳经歌诀》中为因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的五指抓地,当然不是指脚趾局部紧张用力所形成的,而是指脚趾放松或全身自重与气沉丹田之气沉于脚趾而形成的。
拳艺精湛又身怀绝技的杨氏太极拳名家牛春明在《牛春明太极拳及珍藏手抄老谱》书中解释到 定之方中足有根时说:十趾切实抓地是为了足跟有力,正如树根伸入土内。 脚趾抓地的好处,是有利于桩步的稳固和劲整。
《乐传太极与行功》书中说:老师(附注:指拳艺好功夫高的太极奇人乐幻智)穿过的皮拖鞋,前面五个脚趾部位有五个深陷的坑,说明练拳或平时脚趾是着力的,用以保持足底平踏,可以消减足底之横力与周身之无序横力。
著名吴式太极拳家刘晚苍在《太极拳架与推手·太极拳架》书中讲解单鞭的五趾抓地、搂膝拗步的十趾抓地、撇身捶的脚趾抓地、转身蹬脚的五趾用力抓地、金鸡独立的五趾抓地、弯弓射虎的脚趾抓地等,都提到了脚趾抓地的练法。
然而有些拳家是不认可五趾抓地的说法,比如吴式太极拳名师祝先生在拳书中说:如果脚趾用力抓地,足背弓起来,脚很难放松,只能是脚紧全身僵,足弓而周身滞。他是说得对,在理没错,然而那是针对不会松趾用劲抓地的初学者来说,问题是得法练拳的太极爱好者怎么会用拙力抓地使足背弓起来呢?再如吴式太极拳名师耿先生在文章中说:五趾抓地不仅会使脚趾紧,整个脚、脚踝乃至膝以下整个小腿都会是紧的、僵硬的,这样必然阻断了内气的下沉和重心的自然下落。 他也是说得对,也在理没错,然而也是针对不会松趾用劲抓地的初学者来说,问题是得法练拳的太极爱好者怎么会用拙力抓地使脚紧身僵? 我的很多弟子都没因五趾抓地而导致脚紧身僵的拳病,关键还是明理得法才好练拳。
五趾抓地较易惑人之字就在抓,一说抓常态理解就是足弓主动收起,五趾收起形成抓地,倘若真是这样理解错误的抓地,必定无法放松。
据了解有些太极拳初学者确实试练过脚趾一抓地,身体就紧张,腿脚就发紧;而不抓地的话,就好放松。问题是那些人习练不得法,脚趾抓地并不是说要每时每刻都要死死地抓地,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而有灵活变化的操作,但虚中有实的抓地之意始终要有。我认为:把脚趾抓地视为不停运动的松沉势态有助于理解认识 五趾抓地。脚趾何时抓地?要讲究时机,一般用在走架拳势、定式和推手发劲需要强劲增力的时刻。脚趾抓地时使用多少力?要恰到好处,用力适中。脚趾抓地抓多长时间?随沉弹而定,沉抓弹放。比方说推手中涌泉穴轻吻大地,发劲瞬间才脚趾抓地的。所以老练家说:瞬抓瞬放,连绵不绝,全身贯通,因势而为。再有并不是五趾均匀用力抓地的,而是以大拇趾为主,所以大拇趾吃劲大于其余四趾。
再有那些初学者觉得不抓地就好放松的松,其实不是太极拳内涵技术的松,而是松懈的拳病。《乐传太极与行功》书中说:松者,上下、左右、前后俱都力平衡也。平衡有半斤八两之意,也有阴阳相济之意。对己,各部位相容相让,各不妨碍。松而能通,能生通体协通之力。‘松而有力’者,‘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做到全身松活无支扼处,这才是符合太极拳运动的真松啊!五趾抓地要姿势自然,该放松贴地时就放松贴地,该松而有力抓地时就松而有力抓地,自自然然。五趾抓地是训练的结果,不是训练的手段。五趾抓地的操作就是松开使得五个脚趾上的肌腱都能够柔顺弹活,脚趾关节松开,气血自然而然的顺达脚底,抓地时如吸盘挂钩那样强力吸附墙上。
有些弟子问我:脚趾抓地有助于步稳劲整,是否有能使脚趾尽快练出‘松而有力’抓地功夫的基本功?据拳友介绍孙式太极拳门内有个适用于初级阶段习拳者的练功方法:大概是脚跟离地,上身保持正直,屈膝下跪,尽量让膝盖接近地面而不碰到地面,坚持一段时间练习。同理,我门内有个松膝功,在练时改脚跟离地,估计功效与孙门那个练功方法差不多。
杨氏太极拳名家金仁霖在《慰苍先生金仁霖太极传心录》书中说:拳界‘足掌贴地’与‘足心贴地’的说法,其实上是拳势在将成定式时,气达涌泉穴的一刹那,是设想中的足心涌泉穴松沉塌地,接着脚掌前外缘和脚跟着地,涌泉穴回缩,气贯五趾,所谓脚心空,则是真正成定式的时候了。气贯五趾体现了较高层次的五趾抓地,要有较深的意气松沉功夫才能做到,因为脚是较难放松到位的。
以上所述系本人初窥太极拳门径的一孔之见,体验肤浅,仅供太极拳初学者参考。意在抛砖引玉,愿与同道一起探讨太极拳真谛,为弘扬国粹尽一份力量。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