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武当武术与道教养生文化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2019-05-03 阅读: 6438 次

 

QQ图片20180629160547.jpg

地处汉水中上游的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宏伟的道教古建筑群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武当山也是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武当武术发源地。中华武术,南尊武当,北崇少林。武当武术以道家哲学为其理论基础,以养生为宗旨,注重内功修炼,以武求道,以武悟道,以武演道,视技击为末学,守柔处雌,柔化圆活,静中有动,柔中有刚,含而不露,变化万千,貌似绵软却内藏生机,招招式式都助人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具有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御病祛疾、益寿延年的功能,蕴含着丰富的道教养生文化哲理。

 

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张三丰。自明朝以来,武当全山道众都奉张三丰为祖师。据说张三丰在武当修炼时,偶然间看到蛇与喜鹊的一场争斗,“喜鹊上下飞击,而蛇蜿蜒轻身摇首闪击”,因而顿悟玄机,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武当太极拳术。后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又派生出众多的门派和种类,包括“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套路,太极枪、太极剑等各种刀剑械术,轻功、硬功、绝技及各种强身健体的气功等。武当武术也由此走出深山,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内刚,行功走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流派之一。

 

传说张三丰当年创拳的初衷就是“欲令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可见,对于武当武术来说,技击只是末学,养生才是其根本。本文试就武当武术与道教养生文化相关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教各派修炼的出发点和归宿。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二卷中曾经高度评价说:“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我们不知道在世界上任何其他一个地方有与此近似的观念。这对科学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

 

道教重人贵生,认为人是天下之最贵者,生乃人生第一要务,因而重视人的今生,追求福禄寿喜,追求长生不老。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即说:“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因此,人们首先应爱惜身体,热爱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是曹之事,要当重生,生为第一,余者自计所为”。但生命短暂,寿夭有时,所谓“人生大期,百年为限”。生死问题是道教要解决的中心问题。道教提出了一个主动的生命哲学命题:“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生命是可以永生而不死的。《周易参同契》说:“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长存。”只要有正确的养生健身的方法,坚持修练,那么,长生成仙就不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是可以实现的。

 

武当武术正是适应道教养生健身的需要而产生的。张三丰在《太极拳歌》里说:“推手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当年张三丰创立武当武术的根本目的就是“探究其长寿之源”。《大岳太和山志》上说:“宋末有丹士张三丰曾隐居此间,研摩太极阴阳之奥蕴,静观龟鹤之动态,探究其长寿之源,颇有所得。”张三丰认为人的生老病死无法超脱,修道学仙能够长生不老,求道就是探求生命本源与道的合一,达到“福自我求,命自我造”的自主人生境界,这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探索实践。他曾经宣称:“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同久,与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份内事也!”

 

武当武术的直接源头是道教的导引术和服气术。道教导引术、服气术及后来之内丹术皆以养生健身、益寿延年为圭旨。导引术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看作是健身长寿的修仙手段。《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也。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后汉书·华佗传》云:“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华佗五禽戏将静功与动功相结合,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以求达到宣导气血,锻炼肢体,疗病健身之目的。服气之术是秦汉以前方仙道中就流传的方术,多和咽津、辟谷、吐纳、闭息、存思、守窍等方术相互配合,有服体外之气和体内之气的分别。《云笈七签》卷八七有“武当山隐士南阳翟炜撰”《太清神仙众经要略》一书,主述五气之法,亦谈及服气之术。

 

元明时期的武当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各地修真之士纷至沓来,一时武当道人数量与日俱增。据史料记载,元代到明代,武当道士人数多达万人。道士的猛增,促进了道教理论的丰富发展和玄机秘法的归宗。一些道士将养生健身的导引术稍加衍变和发展,在导引练气的时候,加入了具有技击内涵的动作,使之成为既能养生健身,又可护身却敌,具有鲜明道教风格与特点的内家武功。道教导引术与技击动作的结合是直接与道教徒的养生健身的宗旨相吻合的,这就是武当内家拳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由此可见,健身、长生、成仙才是其根本目的。正如《太极拳正宗》所说:“此拳本是修身练气之术,长生不老之基,打人尤其余事。”

 

清末民初,武当山五龙宫、紫霄宫、周府庵、堤坑等庙观有习练太极拳、太和拳、三回转等武当武术的道士,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全山总道总徐本善道长及其弟子李合林、陈合龙等。他们武功高强,精懂医术,曾与贺龙将军等人切磋拳艺。1990年羽化的武当山道士朱诚德精通“武当山三天门悟性气功”,并擅长太极拳。这说明武当道士一直保持着以习武练功的方式来修身养生的传统。

 

武当武术蕴含着丰富的道教养生文化元素:

 

1、“重人贵生”。《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将“人”放在与“道,天,地”同等重要的地位。道教继承了这一宝贵传统,将“重人贵生”作为自己教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应当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得长生成仙就成了道教徒的目标。老子认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即身与灵魂合一而不分离,关键在于“谷神不死”,即炼养精神以达到长生的目的。《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这就是说,修道需要养生,养生即是修道,生道合一方能不死。

 

武当武术蕴含着“重人贵生”的道教养生理念。比如太极拳就体现了道教追求神仙长生久视的理念,“拳名为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也。”该拳术之所以太极为名,就在于运用太极原理,将阴阳之道始终贯穿在拳术的演练之中。太极之圆周象征天,黑白二鱼内含阴阳交融互动之意。道教徒习练太极拳主旨在于养生,强调认识道教炼气凝神、尚柔喜静的特点;运自身之精魄,调适意志;采天地之大气,天人合一;阴阳互动,以无生有,体现太极绵绵不绝、无穷无尽之衍变法则。正如《太极行功歌》所说:“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大道在正心,诚意常自乐。即此是长生,胸有不死药。”

 

2、形神相依。《庄子·在宥》说:“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吴筠指出:“神与形合而为仙。”(《玄纲论·制恶兴善章第二十一》)。道教认为神形相依,在养生实践中,既要注意锻炼形体,又要注意精神的健康。道教还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精、气、神的保养是人体养生之根本。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三者虽各具特征,但不可分割,存亡相依。明代的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精足,气旺,神全,则精神焕发,行动矫健,青年人可长葆青春,推迟衰老;老年人能鹤发童颜,延年益寿。

 

武当武术最主要的特征便是注重内功的修炼,讲究是意、气、力的协调和统一,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和互相依存的关系,认为“精”是根,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气”又是“精”的载体,“精”以“气”的形式流布全身,不断补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神”是“气”作用的表现和结果,源源不断的“气”的作用,使人的神——思维、意识及其它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在这种原则指导下,进而产生了“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三合,外三合”、“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静中求动”、“柔中有刚,刚而不僵”、“细长深匀,气沉丹田”等练功理论和要求,使武术攻防训练与养生健身有机结合,从而增强生命活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天人合一”。《淮南子·天文训》称“虫支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道教将“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宇宙观,并将养生实践放在这一基础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注意年龄变化、季节变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在一些丹家的著作中,甚至将人身视作一个小宇宙,追求小宇宙同身外的大宇宙的配合一致,并将大小宇宙的统一作为“返归自然”的目标。

 

武当武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道教养生理念。天指自然,“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活动只是顺乎自然,顺乎自然之运行规律者才能生存和发展。远在战国时期,以“摇筋骨”、“动肢体”和调节呼吸来锻炼身体的导引术,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模仿鸟兽动作而达到延年益寿功效的。武当武术的每一进程,都与模仿生物、非生物的结构、形态、性情、能力发生着密切关系。从武当武功的导引术——五禽戏——易经筋——八段锦——内功图说——太极拳的整个体系来看,对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特点的模仿是发挥其健身效能的奥妙。这种对生物、非生物从动作、器械、名称、方法、特点等全方位的仿效,正是返朴归真的和谐现象,是武当武术对道家“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

 

4、“我命在我”。生死问题是道教要解决的中心问题,道教认为生命是可以永生而不死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最早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勤练不辍,长生成仙是可以实现的。道教极为重视人的今生,追求福禄寿喜,追求长生不老;认为凡人有可能成为神仙,而且成仙不是在死了之后,而是在生前,在今世的人生。人生只要通过精神的、肉体的修炼,即可达到长生久视,成为神仙的目的。

 

太极图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象征着“生生不息,永不穷殆”,正是道教“我命在我”理念的最好诠释。武当武术的创造者将太极图应用于拳技,使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和路线表现为“圆”、“弧”的动态模式,有外圆与内圆,大圆与小圆,小圆到无圆之分。其外圆讲的是肢体运行轨迹,其动作环环相携,处处圆活;内圆指内气圆活,运行流畅,无闭气,憋气之感,使肢体处处都呈现在螺旋的球体之中,“周身处处皆太极”。形意拳中有三圆歌诀云:“胸膊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是猴形,虎口要圆如三角,三圆齐出是真形。”八封掌以圆为法,运行轨迹是大圆套小圆,小圆练成无圆,即使是无圆,也是外无圆而内有圆——意念中的圆。无论是走转趟泥,还是运掌翻飞;无论是起腿、走步、摆足、扣步,还是运用意念练气,都离不开一个圆(或弧线)。

 

此外,武当武术还强调武德操守,要求道教徒在为修炼自己形神以求长生成仙的时候,也要求具备积善立功的道德修养,并将忠孝、和顺、仁信作为道德修养的核心。比如清初黄百家著《内家张三丰拳法》,首订“五不可传”,即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软质钝者均不可传。它将养生方术同人的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并且认为道德行为同养生实践密切相关,对于今天也有启迪意义。

 

武当道教是将武功和健身、养生、修行融为一体的,练功习武也是一种道家的修炼,是历代武当弟子的必修之课。有史记载的最早来武当山隐修的是尹喜。此后,来到武当山隐居隐修的人士更是络绎不绝,不计其数。许多武当道士以养生为宗旨,视技击为末学,以自己的修炼实践印证了武当武术的养生功效。事实证明,习练武当武术的道人一般身体康健,少罹病祸,寿命绵长。梳理武当道教的相关史籍,这样的例证非常之多,下面略举几例。

 

五代时期的道士陈抟,寿命高达118岁,曾在武当山修炼二十余年,不仅内丹造诣很高,而且精于武学。《春渚纪闻》卷三称陈抟曾将飞剑术传给张乖崖,张乖崖能“探手袖间,飞一短剑约平人肩,断枣(树)为二。”。

 

元代文人虞集的《道园学古录》卷二五《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云:宋末元初,神霄派道士胡道玄遇异人于武当大顶天柱峰,“其客于予者,顶分三髻,一剑自随,练衣短裙,危坐终日,风雪极寒之夜,灯火不继而温煦满室,目神炯然,神观洞彻,纵横自在,物外无拘而刚介不可犯也。此亦真修仙者乎!”从中可以看出,武当大顶“异人”深得武当武术养生之精髓,其内功修为非同凡响。

 

张三丰在武当道教史上是个传奇人物,其道功神技在明清文献中记述颇多。清代赵彬篡修《大邑县志》有宣德二年(1427年)蒋夔撰《张神仙祠堂记》云:“仙自少臂力过人,善骑射。”明代洪自诚《逍遥墟经》称三丰“手持刀尺,一笠一衲,寒暑御之……日行千里,静者螟目旬日。所啖斗升辄尽,或辟谷数月自若也。”明代贾大亨《题太和山》诗云:“山峪凌虚灏,神尊据化权……希夷丹气满,邋遢剑光妍……”邋遢是张三丰的外号。《明史》上说他“先与徒辟瓦砾、去荆榛、创草庐以居,已而舍去。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不得,后居宝鸡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棺内有声,启视复活。乃游四川,而复入武当。永乐中曾遣使往访,遍历群山,积年不遇。天顺三年赠赐‘通微显化真人’。”死而复生,可谓奇迹。关于张三丰的年龄,有人说活了218岁,有人说是四百多岁,难以确知,但寿命一定很长。

 

据说近代武当武术大师徐本善七十二岁时,在紫霄宫与强索贺龙赠金的均县地方民团营长马老七所率贼众三十余人搏斗,击退多人,并返身后跃,飞脚踢倒崇台之石栏,顺手将600多斤重的望栏云板推出丈外,吓退贼众。徐本善少年时代即来到武当山潜心修道,习练武当武术,长年坚持不懈,古稀之年仍有如此身手,令人叹服。武当武术的养生功效于此也可见一斑。
 
当代武当高道李诚玉道长,声名甚高,精通武当功夫,终身习练不辍。据说李诚玉100多岁时头发由根部返青,皮肤细白光滑柔润,牙齿洁白整齐,到羽化前仍能吃爆炒的蚕豆粒、红薯干和各种焦硬食物;而且耳聪目明,能穿针引线,说话响亮,思维敏捷,记忆力超众。她的弟子多达5000人,遍及36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2月118岁时端坐而化。世人赞叹李道长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另外,习练武当武术而无疾而蜕、端坐而逝的道士在武当山志等史著中也有很多记载,比如:李孤云“一日谓幽岩公曰:‘华胥之乐,何不早归。吾当先去也。’寿年九十有二。”刘古泉“一旦告道友杨公曰:‘吾今解带,正在此时。’语毕,撒手而去。”杨善澄“翌日,翛然而去。”李素希“永乐十九年六月初五日,嘱徒众:‘各宜精修香火,学道专勤,令教门大兴,吾去无憾矣。’语毕端坐,瞑目长往。寿九十三。”丘玄清“一夕,谓门徒曰:‘我当谢天恩弃尘世去也。’翌日,沐浴更衣,端坐瞑目,翛然长逝。”彭祖年“一日,召门人曰:‘此之谓也。’少焉,端坐蜕去。寿八十三。”卢秋云“永乐八年冬,无疾而化。”黎一泉“年八十余,翛然脱去。”周自然“一日以所藏道书、医术付与门弟子:‘吾当委顺而去。’翌日,更衣沐浴,遽然长逝。”孙碧云“永乐十五年,谓门人曰:‘教门已兴,吾将往矣。’翌日,更衣沐浴,焚香遥空礼谢,端坐而逝。”简中阳“一夕,告门徒曰:‘方今山门盛举,实千载一时之遇也,忻忻然吾可谢世矣。’语毕,端坐而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武当武术是贵柔贵静的功夫,肢体运动处处适中,体现“中、正、平、圆、轻、灵、柔、和”八字要领,并且有行、立、坐、卧和动、静相别的多种功法,可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和不同身体状况(包括残疾人)的各类人士习练。虽然我们无法证明,一个坚持习练武当武术的人究竟能够延长多长时间的寿命,但是,许多有慢性疾病的人通过习练武当武术得到了明显的防病保健的功效却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武当武术的养生功效,越来越受到卫生界、体育界以及一切期望健康长寿的人们的普遍重视,这也是汉水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

 

文|闵忠郎

 

武道网商务合作

QQ:129517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