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学拳的前几年,到处求学,遍访名师,学会了许多东西,但是都没有深入下去,以为自己会练了,就掌握了,就练上身了。可是跟师兄弟一交流,什么都没有,当时十分彷徨,渴望求解,直到2016年与我的一位师兄交流后,才醒悟。
我的这位师兄是外地人,跟师父相隔1千多公里,自然就很少与师父见面(与我的情况差不多,只是我要近一些),然而我们在交流中,他弓步桩一站,我们几个师兄弟轮番上阵,都掀不动他,于是我们说:师父教了你啥绝招哦?
他说: 拜师时,师父就教了一个弓步桩,然后就叫我回去练,我现在拳架都还打不完,我们又问他咋练的,他说:按师父教的要领,每天早晚各练50至100个,开始练时,啥感觉都没有,练了一阵后,丹田慢慢就有感觉了,松沉劲已有了,当地的拳友都推不动我了。师兄的话把我引入了深思。
弓步桩,师父是教了我的,我为什么没有练出来呢?问题出在哪里呢?思前想后,根源就在于:
一是心浮气躁。希望从师父哪里、从书本上、或网络上找到什么内功密诀,找到一条修练捷径,
一夜之间就成跨入太极之门,成为高手;
二是好高骛远,不重视基本功的修练。
记得有一年我到重庆去请教刘鸿友老师,刘老师教了我一个起式、一个松肩功法、川字步和几个基本动作,他说只要把这些基本功练上身,功夫就出来了;当时,很不以为然,心想我这么远来求教,就教我这些,为啥不教我内功心法之类的呢?现在才明白,起式练好了,不但腰胯松开了,而且体内督脉上任脉下,节节贯串的意识流也有了(即所谓的气感)。
三是贪多求全。错误的认为,一次学的越多越好 ,大而全,希望师父一下子就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我,真是应了样样懂,门门瘟那句俗语,所谓艺多不精,就是这个理。
四是浅尝辄止。虽然学了许多东西,但都浮在面上,没有沉入下去,都没练上身,就像挖水井一样,这里挖一阵子,不见水,又换个地方,再挖一阵,如此反复,终不见水,以致空叹息。
那么,如何才能练上身呢?个人体会,除了要摆正心态,克服上述缺点外,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要选对师父。
如何选对师父?在我之前写的文章中已阐述,在此不再赘述(请关注太极拳真传实修公众号)。
其次,要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水滴石穿的精神,不折不扣的按师父教的方法持之以恒的修练。在修练的过程中,要有定力,要相信师父传授的东西,不要这山望到那山高,因为比你师父水平高的人多的是,如果一会跟这个学,一会又跟那个学,这样拳艺可能永远也提不高。
第三要有跨越三个难关的勇气。
一是要跨越枯燥关。特别是重复的做某个单式动作或功法,在没有找到感觉之前,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这时最容易放弃。
二是要跨越迷茫关。许多拳友(包括本人)都有这种现象,开始感觉非常好,练一段时间后,什么感觉都没有了,这时就会动摇,而放弃,其实这时,只需再加一把劲,就会别有洞天。
三是要跨越肌肉的酸痛关。当你身体的某个部位开始松了,换劲时,那个部位会十分的酸楚难受,比如你的肩肘放松后,肩胛周围的肌肉、肘关节会很难受;腰放松后,腰脊也会酸酸的难受,笔者曾练蹲墙松腰功时,一躺在床上,腰脊处就酸酸的。
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用担心、紧张,其持续时间的长短,跟你的身体状态、年龄以及练功的强度有关,就一般而言,有些部位,酸痛几天就没事了,有些部位酸痛的时间长些,比如大腿肌肉,酸痛的时间就要长些,因为随着你功力的增长,胯松沉的程度不同,大腿肌肉受力部位也就不同,大腿肌肉就会出现反复的酸痛。
这时往往会产生我是不是练错了的想法,而放弃,功亏一篑。第四就一个练字。功夫是练出来,不是想出来,吹出来的;也不是参加所谓的几步功,就能上身的。
量变的积累,必然发生质变。比如前面说的弓步桩,以前我也是每天练,只不过我每天练5个、最多10个,而我师兄每天要练50至100个,这就是差距,这就是他练出来了,我没练上身的原因。
所以,选准目标,如想松肩,就每天以100为单位的练松肩功法,这样坚持一月、两月必会发生奇迹。一句话,正确的方法加勤奋等于收获。
如何判断是否练上身了呢?我的体会是自然而然,不期而至,条件反射。有这些现象,说明这个东西就基本练上身了。比如让拳友控制你的肩肘,然后向上、向后同时掀你的肩肘,你能很轻松、自然的走化,就说明肩松了,上身了;反之,就还需努力练。
由此可见,会练了,与练上身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一起加油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