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热兵器时代,太极拳的武术功能大为弱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发生了很大改变,太极拳的武术功能进一步弱化,也失去了一些传承和发展的条件。但国家非常重视挖掘整理和推广,为了统一和规范,便于管理、比赛和推广,国家体育部门组织编创了多套国家套路,成为了公开比赛的必选套路。但国家竞赛套路有一些天然的局限,在继承与变革中如同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一样,把婴儿同脏水一起倒了,反而不利于太极拳运动的科学传承与健康发展。国家竞赛套路保存并统一了传统太极拳的外形,但传统太极拳的理论、功法、推手、武术技法等内核的东西却弱化乃至丢掉了,特别是推手这一太极拳特殊的修炼方法没有得到继承,其健身效果比起传统太极拳也大打折扣。
邓小平题词说:“太极拳好!”好处太多,不一而足。可以说,传统太极拳及推手锻炼有百利而无一害。我认为,运用太极拳修炼我们自己,能够改变生命的质量,提高生命的长度、宽度、厚度与温度,提升生命的品质,这是我们习练太极拳的主要目的。
传统太极拳及推手的时代价值与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健康价值
在大健康理念和全民健身推广的背景下,太极拳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当今中国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健康状况也是如此,有两个很大的变化值得我们的重视。一是从五千年来的农耕体力时代跃进到了后工业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正经历从“动物”到“静物”的转变(中国1976年的城镇化率才17%,加上工业劳动者近九成人口是体力劳动者);二是营养过剩引起的疾病早已远远超过了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而我们的身体机能的进化还跟不上和适应不了这个快速而巨大的变化,国人的身心健康面临巨大的挑战。解决这两个变化的矛盾,最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运动,国家体育部门早就作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倡导。在众多的各类锻炼项目中,太极拳是适应面最广、内涵最丰富、也会是最有趣的运动,既可以是激烈的推手运动,又可以是行云流水般的走架;既能在广场上千军万马同操演,也能于卧牛之地独自品味行拳的快乐。
十八年前,老师林墨根赠送了我一张2001年珠海首届太极拳名家联谊会老拳师们的合影照,前排就坐的当代名拳师只有九位。从今天来看已经去世了五位,从左至右是傅声远87岁,右边的吴文瀚、林墨根、孙剑云、杨振铎都超过90岁,而2020年11月去世的杨振铎先生去世时95岁,傅声远的父亲傅钟文和后排赵幼斌的父亲赵斌去世时都是90多岁。这是一张可以载入中国太极史、武术史乃至卫生健康史的代表性照片,前述的这些老拳师不仅武学深厚、事业有成、德高望重,而且人品修养好,他们活着的时候身体健朗,生命的质量是非常高的。他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养生健康的高度。这些拳师基本都是习练传统太极拳的,且以杨氏太极拳为多,而非国家竞赛套路。记得林墨根老师八十多岁时,仍然骑着自行车在成都满街跑,他当时一顿的食量是一般年轻人也吃不了的,推手还能轻松将壮汉发出十多米远。
我们认为,坚持习练优秀的传统太极拳及推手,应该可以延展一个人五年以上的寿命,并保持和提升其健康状态和活动能力。
传说张三丰所作太极拳古谱《十三式歌》(清朝才有明确的版本)中有几句话:“------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表明了拳术、搏击不是习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延年益寿才是其根本落脚点,即使在冷兵器靠拳脚的时代也是如此强调太极拳的健身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从这个定义来看,身心都健康才叫真健康,我们一般的都只重视了身体物质机能的健康,而忽视了人心理的健康,但心理、精神的健康障碍,正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类健康的威胁。
身体肌体的健康,这个好说,也为公众所认知和接受,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近60%以上的疾病是通过我们人体自愈能力康复的,太极拳能够促进我们人体机能的代谢,帮助我们肌体的快速修复。我们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显著功效。一是太极拳有利于预防和缓解心脑血管病(一般练拳者血压略低心跳略缓,与锻炼时较长时间心跳多数保持在每分钟80次左右有关;运用了意念和呼吸,有利于血脉的顺畅,促进了血液流动,中医说通则不痛、通则不痛);二是通过腹式呼吸运动,对五脏六腑有天然的按摩挤压运动(其他运动对外在的肌肉经络锻炼的多,对内在的脏腑锻炼的少),增强了肠胃蠕动、肝胆适度挤压,所以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有很好的保健功能;三是通过锻炼时身体和精神科学的放松和适度的紧张交替辩证运动(太极拳尤其讲究放松,拳论说“动中犹静、静中犹动”),对调理内分泌紊乱,促进睡眠有很好的帮助,在我们修炼的群体里,很难听到谁说睡不好之类的,睡眠障碍是当前折磨许多人的病痛;四是太极拳尤其重视桩步稳固,练习者腿部肌肉有力,对预防老年性摔伤、保持运动生活能力有好的作用,常言道人老脚先老。五是推手是二人的相互免费按摩,通过对方外在的来力和自己承接时被迫的内压,把自己整个身体经络、关节完全松开并拉长,适应各种推揉,从而实现了自己肌体的健康和坚韧性增强。另外,学练对我们身体的适应性、灵活性也有很大提升,举个简单的事例,我们身边修炼传统太极拳的人,车都开的比较好,行车事故率远远低于其他人。
在心理和精神方面,习练太极拳也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学习和锻炼推手。我们知道,宗教对普通群众,特别是中年以后的人有特殊的价值,能够适度满足个体的安全感、存在感与归宿感,让人活着有希望。这三感一望,是我们个体保持身心健康、愉悦的基本前提。(信仰了上帝或者佛祖,其身心就会有个归宿,价值、是非、行为就有个参照的标准和规范,感觉就是上帝的子民或佛祖照拂的众生,就有了组织的归宿。他们在按照宗教教义、仪轨修行中会有较强的神圣使命感,工作和生活中就减少了空虚、无望、怠惰等不良情绪)。青春叛逆期、更年期、老年期这是三大心理疾病易发和高发时期。特别是有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背负沉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对自己人生的失望和前路的恐惧,再叠加更年期,许多人产生抑郁、焦虑、失眠症状。传统太极拳及推手,教导和训练的就是自己要努力与他人和谐相处,克服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而建立浑圆变化的球形思维(天无绝人之路,不走极端),推手中强调以柔克刚、逆来顺受、和谐共生,身体上要求身心放松、心静神聚,心态上要求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等等,经历过这些运动训练,对一个人心态的调整与锤炼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我们克服紧张、焦虑与恐惧,树立良好的信心,经得住失败的洗礼。而站桩、打坐、吐纳、行气等高级修炼,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更为有效。如果我们都经受过这样的训练,不管是青少年还是中年人还是老年人,我们就会更加豁达自信,更加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适应人生,远离焦虑、抑郁、狂躁、失眠等病灶的困扰。
二、文化价值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文化自信列为四个自信之一。笔者认为,我们的文化自信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传统文化中,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了,特别是太极推手,可以比较全面地展示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哲理。老师林墨根常讲,太极拳是哲理拳,是智慧拳,是健康拳,是文化拳,是贵族拳,儒家的养浩然之气,道家的阴阳辩证法,佛家的明心见性、色空一贯,都能够在太极拳术特别是在推手运动中得到展示和运用。一部《道德经》,不少地方也为怎么样修炼太极拳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传统道家、佛家的诸多意法、心法、打坐、入静、吐纳、导引等,在太极拳修炼中都有一定的继承和运用。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崇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辩证法三大规律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律就是对阴阳学说最好最权威的阐释,个人认为,阴阳学说和矛盾论(对立统一规律)是中西方两大哲学体系的核心要义,且中国的阴阳学说早于西方很多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太极当明理,学太极就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学太极与推手,就是在学习、实践和继承老子、黑格尔、马克思等哲人导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在中美、中韩、中印等重要外交活动中(如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在成都七中学打太极拳等),太极拳都被选作展示中国文化的代表,其背后有必然的逻辑。我们在诵读如王宗岳《太极拳论》这样的武术理论文章、歌诀的时候,常常觉得这些经典拳论远远不只是拳论,也是高深的哲学与文化论述,让我们获益匪浅。
三、武术价值
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冷兵器时代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武术,徒手搏击中的踢打摔拿为主要内容的门派就有几百上千种,南拳北腿各具特色,少林武当各领风骚。至清末,中国武术的发展和完善达到高峰,形成了太极、形意、八卦三大内家拳共融发展的格局,而其中,太极拳尤其受欢迎,传播也最广。不可讳言,当时的中国武术,与后来国外的搏击术如拳击、摔跤、散打格斗、巴西柔术等交流甚少。中国武术,中国功夫,是世界武术大家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太极拳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别。
太极拳对中国武术的贡献与价值,笔者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开创了新的理念,用道家阴阳法则指导创编了新的拳种,是一个全新的革命性拓展。二是开创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老胜壮的四两拨千斤的新路径,上善若水在推手中的得到验证。老翁戏童,耄耋抵众,小力胜强,无招胜有招,成为了武术现实。“五绝老人”郑曼青用他的亲身实践展示了这些特质,郑曼青的弟子马来西亚的黄性贤与摔跤王对阵的视频也是有力的例证。三是丰富了武术的技术与技能。在传统武术踢打摔拿的基础上增加了“推”,专门破坏对方的重心,使之跌倒或顺势发放出去,推打结合,推拿结合。引入了接手听劲,知情而动的新策略,增加了沾粘技法和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所谓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特别适用于贴身短打。四是用和合的精神改变了武术的对抗特征。推手较技,不在于谁胜谁负,更在于和谐相融,推手运动和比试中基本可以做到无伤害,比试过推手的人基本都是朋友,难有敌人,是一种和谐快乐的双人对抗性运动。
但现实中却常常有人犯一些低级的错误,过于拔高夸大太极拳的武术效果,以特色替代了整体,无视规则不同去跨界比赛,忽视了基本的年纪、体重等对抗性运动的等级。所以,前有雷公太极对阵格斗狂人徐晓东,后有混元太极“大师”马某国被人连续打倒的事情发生。究其原因,既有这些人狂妄自大的一面,也可能有利令智昏的因素,老马输了比赛却赢得了巨大的知名度和网络利益回报。但这些闹剧给整个中国社会、体育界、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与撕裂。杨氏太极拳的开山祖师杨露禅是几十年实战出来的,没有学太极之前他就是武林高手,而这些贸然上台打擂的人,之前实战过几次?何况对阵专业的搏击选手。前人拜师学太极时对弟子有三个禁止,不允许弟子日后走镖、打擂、卖打药,这些规定是有道理的。
四、快乐价值
这是我们过去研究探讨太极拳时最容易忽视的一项功能与价值。运动其实与劳动一样,本来是比较辛苦的事情,但运动有乐趣有收获,人们才自觉参与其中。其实,太极拳运动也苦,特别是初学者,既难学,更难懂,还蹲得双腿酸软,成为了很多人的拦路虎。但只要学会了一套拳,特别是开始推手以后,就能够坚持锻炼。推手到一定深度,可能就一生割舍不下了。
为什么很多人对练拳和推手会上瘾?答案很简单,愉悦与快乐。学会了传统太极拳的套路,自己能够静静的练习,全身松柔空透,行云流水,如漂浮在水上、行走在云端,一切顺势而为,一切在无意中有意,俨然飘飘欲飞,羽化而登仙。一趟拳下来,身体微热,全身通泰,舒服异常。张三丰所说,自饮长生酒、坐听无玄曲,练拳能放下所有的世间烦恼。能够得此境界,那不是最大的快乐吗?我想,佛家修炼的初禅、二禅,快乐境界也不过如此吧?
练拳是愉悦的,推手更是快乐有趣的。特别是两个水平差距不大的人对练,不必说对彼此身体的拉开和锻炼,其中的趣味非个中人不能体会。两个人搭手相探,凝神静气,听探顺化,接拿引固,在你来我往中探讨消息、捕捉机会,用尽八法和三十六计,在对方犯错时逐步放大,然后提放出或跌倒沙发去。此时的心情,就如解牛的庖丁,欣欣然、飘飘然,快乐无穷!有幸遇上高手,用尽平生所学,仍然捕风捉影,追不上对方,那种孜孜以求的心情仿佛在引领着自己逐步提升,求而不得,求而似得,令人非常愉悦与神往。古人言,“朝闻道,夕死足”,在曲折与顺利的交替中不断螺旋提升,也是人生的妙境。所以,一般玩推手的,都是终身的爱好,其他兴趣爱好都可以舍去,但唯此不能。
至于快乐对人体的健身功效,科学界、理论界有诸多专门的论述。古人说,笑一笑,百年少,长寿的第一秘诀就是快乐,乐天派总是少病而多寿,心情、精神、意念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就连癌细胞,也总喜欢找上那些爱生闷气而少欢乐的人。金庸先生与吴氏太极拳代表人物吴公仪等是密友,深受太极拳理念的影响,创作了诸多武侠小说,他塑造了老顽童周伯通的形象,对我们应该有启示。人的天性就是求乐避苦,而现实中总是苦多乐少,人生可以说是一场苦难的旅行,佛教通过看透虚空、减少欲望来化解人生之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对我们当代人来说,特别是人到中年,面临各种压力,能够有一个途径增加我们的快乐,减少我们的痛苦,也是不错的身心放松和休整吧。
我们认为,太极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武术,一项运动,还是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健康事业的重要内容。我们希望,国家和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对传统太极拳的支持与发展,促进传统太极与国家竞赛套路的融合,开展太极拳运动的大健康科学研究,制定推手规则,保护民间传师,支持各类比赛和产业化发展,让中国这一古老的瑰宝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