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的变化关系

来源:本站   作者:李迪生 2019-07-07 阅读: 16309 次
王宗岳拳论中指出,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从字面上理解,觉着明晰易懂,可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两句概括性的语言牵扯的内容很多,其中有刚柔顺背的关系怎么理解,在运用上应怎样去做等,都不是易事。习拳者在学推手的锻炼中,这两句话最重要,是打基础的课程。
 
第一句人刚我柔谓之走,是说对方有刚硬劲向我击来,我以柔软劲走化。初学者遇到这个问题时,不知该怎样柔才能化掉对方的刚劲。另一句话是我顺人背谓之粘,就是说我取得顺势时才能粘人。可见我若背是不能粘人的,相反也能被对方之顺将自己粘住。此时就须从背中再转变为顺。这种粘走的变化,实非易事,必须从根本上下功夫,才能逐渐上身为我所用。
 
 
一、完成粘走变化的基本功夫,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全身放松,浑身上下没有僵滞之气
在学习推手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全身放松,浑身上下毫无僵滞之气。不能一搭手硬胳膊硬腿的,那就失去了灵活,不能随人所动,更不能体测对方劲的动向、长短,所以搭手时自己之力应低于对方,能够将对方之劲掤起即可。另一方面自己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气不上浮则下盘自稳,静以待动。
 
2.虚领顶劲,尾闾中正,身体不偏不倚
推手时必须锻炼身法中正,以腰为轴,才能随转随接,支撑八面。否则不能得机得势。宗师武禹襄拳论中指出命意源头在腰隙,又在《太极拳解》中云: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支撑八面。这样锻炼下去,自能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周身浑圆一体,即能将来力泻于空位。
 
3.走和粘的劲法,须有知己知人的功夫
走和粘的劲法不是那么简单,必须有知己知人的功夫,否则不易做到或者做不完备。何以言之?不知来力之刚劲是长是短,是虚是实,那么在随中要产生丢离之病。这是不能知人的表现。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指出: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所以必须了解对方之劲,才能以走劲而化之。若自己在走劲中得机得势,对方随之未变劲法,可是自己将发点错过,这时想发人也发不出,或者发不好,想粘也粘不住,这是知人的功夫不够所造成的病症。具体而言,这是因对方劲是活的,你在过与不及的分量上掌握不够所致。
 
4.心情安静,精神集中
精神集中心无杂念,才能洞察对方,感知对方劲路的来龙去脉,才能气不上浮,下盘自稳。武禹襄《太极拳解》中指出: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宗师李亦畬《五字诀》中也指出: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所以在推手中特别提起精神,才能转接有法,变化及时。
 
5.劲路变化必须以意念作引导
所谓意念就是人的大脑思维,是人的中枢神经信号。人的动静都听从它的指挥。练意念的目的:第一是为取得身知。也就是因外界变化之动态而产生的条件反射。第二是为使劲法应用灵巧多变,刚柔相济,反应快速准确。训练有素即成为条件反射,转念之间,意、气、力即随之而去,周身浑圆一体,故能不前不后恰到好处。从太极功上说,意念是个力,它可提升爆发力的强度。
 
 
二、粘走的变化
 
1.粘走的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
阴阳的变化,也就是虚与实的变化。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指出: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例如两人进右步,右搭手,甲方以刚劲向乙方进逼,并向右 乙之右臂,乙方以柔劲走化,但柔的掤劲不能被甲方刚劲压瘪。乙方随甲之 势而随之,当被甲方将右臂带过子午线后,乙方即背,甲方由顺而变粘劲,将乙方粘住,甲方想发即发。此种变化比较简单。如乙方随甲之 势而进右肘,同时右腿微向前插,变为靠势,则甲方之粘劲不能形成。甲方怕靠劲打来,急转左脚,同时右腿随之左转 手向左回逼,左手沉接,则乙方靠劲落空,乙又变背。所以粘走相生,循环不已;粘中有走,走中有粘,谁功夫高谁占上风。
 
 
2.粘走变化,无定法可依
上例所述劲法变化,无定法可依。平时基本功锻炼不够,在交手中,不知劲法变化,必产生丢顶,这是不能从人所致。《太极拳解》中指出: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所以要随人所动,勿自伸缩。但必须指出,从人实是由己。从人的概念,不是一味地盲从,而是在随中找出对方的缺陷,由缺陷处进攻。所以在走化之时,劲法上要有相应的变化,才能粘人而不产生丢顶。否则硬顶硬别,以拙力相抗,即形成顶牛,即非以小力胜大力,用巧劲取胜。
 
3.劲法的变化实质上是阴阳的变化
所有劲法的变化,从无定法可依。其随对方之劲而变,只能临时决定,都在一刹那间。此虚彼实,彼虚此实,左右、上下、前后皆然。在运动上,全身能动部位是相互协调,在意念引导下目标一致的。不能某些部位打先锋,某些部位偷懒。要做到周身一家脚手随,这样才能随转随接,毫无停滞,也即拳论中指出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选自《廉让堂太极拳传谱精解》


武道网商务合作

QQ:129517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