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太极拳健身养心科研综述

来源:   作者:推荐 2022-08-05 阅读: 4179 次

国内外太极拳健身养心科研综述


   

    1927年,太极拳家徐致一先生在《太极拳浅说》一书中首次将现代生理、解剖、心理理论诠释太极拳健身功能及技术要领;开启太极拳健康科学之研究风气。

建国后,太极拳的健康研究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已开始,几十年来涌现出国内外许多太极拳各领域科研成果,利用交叉领域及多学科角度推动太极拳的健康科研的发展进程。

一、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交感神经功能逐渐增强,而副交感神经功能逐渐减弱。常年练习太极拳,具有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可使老年化向年轻化转化。

太极拳运动对发展右脑的功能及提高大脑左右半球的协调性很有帮助。

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曾对45—60岁年龄段的30名有经验的太极拳师进行脑电图研究,结果表明:练习太极拳后,α波段占主导地位,而其他θ波与β波等均下降,其中小波段主峰在练拳后幅值增大40%— 150%,表明在练拳后可以使大脑进人α波为主导的同步有序状态,神经系统得到锻炼,对内脏各器官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

二、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血压的变化

研究观察了220例练习杨式太极拳的中老年人血压的变化, 1年以后,平均血压下降,下降幅度十分明显。这说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管收缩的活性物质减少,毛细血管大量开放,降低了血管外周阻力,从而使血压下降。

(2)心率变化

据研究:太极拳运动量属于中等强度,为耐力训练较好的项目,心率变化为98—173次/分钟,为最高心率的60%—70%,而且与拳套数量与练拳时架式的高低有关,同等条件下,传统拳套运动量高于简化套路。

(3)血脂变化

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研究发现,坚持有规律的太极拳运动6个月,可出现与耐力训练相似的效果:即胆固醇、β脂蛋白和甘油三酯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上升。

另外研究表明:太极拳练习对血液粘度有明显的影响,对高切粘度特别是低切粘度有降低作用,

因此太极拳练习可以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沉积,对预防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效果。

(4)微循环变化

太极拳运动打开与加快了人体的微循环系统,这是太极拳运动与一般体育运动的核心本质区别之一。

 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课题已经证明了无氧运动会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揭示了专业运动员免疫力低下的生理机理。

微循环主要指毛细血管的血流情况,人体安静状态下,骨骼肌毛细血管仅有20%—25%开放。练习太极拳可使全身肌肉放松,毛细血管大量扩张,使血液容易进人微循环。

研究表明:练习杨式太极拳后,甲皱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加快,毛细血管拌开放数量增多,练拳后指温比安静时指温的平均差为(0.5士0.5)℃。只要按照太极拳要领练习,均可感觉汗腺分泌增加,手指尖可有热、麻、胀的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气感”。

根据美国现代太极拳研究之父许廷森教授的介绍,微循环研究在美国也是前沿领域,我们对于太极拳运动与微循环的关系以及微循环与氧需求间的关系,是根据太极拳运动中排汗量超常大和呼吸呼出量特别大、手臂发胀等体感、体证,加上现有的医学研究成果通过科学、严谨的逻辑分析做出的。

太极拳运动是微循环运动;一般体育运动的肌肉运动对人体机体组织来说是“工作”、“消耗”、“磨损”、“老化”过程,而太极拳运动则是人体器官与组织的组织“修复”和机能“重建”过程。

  李秀老师与杨振铎先生合影


         李秀老师  太极拳下势

三、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

太极拳呼吸方式是自然腹式呼吸,对于氧气的额外需求是通过心肺系统加大“频幅”(心肺的扩张幅度)来实现的。这是太极拳运动与一般体育运动最重要的核心区别之二。

据上海体科所研究:2组练习太极拳者中,1组6个月后,肺活量平均由2588毫升增至2765 毫升 (p<0.05),另1组1年后,肺活量由2556 毫升增至2780 毫升 (p<0.01)。打拳后不致于出现气喘气急的现象。

另研究发现: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后在进行肺功能检查时,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指数均高于同年龄的对照组,

台湾学者蓝青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在练习中的变化情况:经过6个月的太极拳练习,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呈线性增加,在无氧域值时,摄氧量、氧脉及工作率也明显增加。由此表明,太极拳属有氧运动项目,通过太极拳练习,可促使呼吸系统功能的提高。

四、对运动系统功能的影响

据美国许廷森研究,太极拳组在防止摔跌的信心和能力方面大大提高,摔跌比例明显下降,即使有摔跌,严重程度也大大低于对照组。所以太极拳练习对骨质的增强,防止骨质疏松,调节骨质中钙、磷代谢均具有良好的功效。同时,在练拳时肢体放松,有意识地将肌肉、关节、韧带伸展拉长,使肌肉、关节、韧带的韧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五、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可使血液流畅,内脏器官的供血、供氧增加.运动时腰脊带动四肢,以腹式呼吸为主,使膈肌、腹肌对肝、脾和胃肠起着按摩的作用,促进了消化器官的血液循环,提高了胃肠的张力和蠕动,同时,练拳时要求“舌抵上腭”使其分泌大量唾液,液体中的消化酶能增强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因而有助于肝病、肠胃病的康复。

六、对内分泌的影响

据研究表明:常年坚持锻炼的太极拳组老年人,血清甲状腺素浓度(T3)和睾酮水平、血清垂体激素浓度(TSH、FSH)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增高。对正常代谢、延缓衰老有积极的意义,并能改善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功能。

七、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据张航等人的研究结果:多年太极拳锻炼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调控能力,促进正向免疫系统的平衡,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有益于身体健康。

2007年4月《美国老年病协会杂志》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麦可欧文医师在健康成人中试验发现,经常打太极拳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对抗疱疹病毒的发作。

台湾马偕医院研究发现:打太极拳,体内白血球可多五成,调控免疫系统树突细胞量也增加。练太极拳超过一年的民众,体内白血球数目是没练功者的1.5倍。 

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健康的心理具备:

1、具备积极健康的情绪

2、培养健全人格,改变消极个性

3、提高社会适应性和人的社会行为水平

4、预防因心理因素诱发的疾病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紧张,疲劳由过去的四肢转向大脑,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失常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狂躁、自卑、妄想的情绪状态,渴望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希望精神得到满足。

著名量子物理学家、公共政策专家约翰•海杰林博士(DR.Jorn Hagelim)说:“较愉悦的思想会产生较愉悦的生化物质,也会有较健康快乐的身体;负面的思想和压力,则严重地使身体和脑部的功能退化。因为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会一直不断地重聚、重组、重造我们的身体。”

太极拳这种舒松自然、练养结合的运动方式非常适合现代人。通常练习太极拳是群体锻炼,彼此无利益冲突,切磋技艺,交流感情,增进理解和信任,改善了人际关系。

每天选一个青草、碧池、绿树、湖边、海边的地点安静练习太极拳,习拳过程中从容自如,舒适安详,对焦虑、忧愁、痛苦的心情,是现代人净化心灵、健康方式的调节剂。

(本文由武术文化学者、太极拳名家王金庄先生推荐)


  与杨振铎先生请教

    李秀老师太极剑、太极刀英姿

作者简介

李秀,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系武术专业,同年到海南大学体育部工作至今。

1997年师承著名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先生入室弟子杨礼儒先生。从2005年开始,主持海南大学太极拳选项课程教学,以杨式太极拳为教学内容,结合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迅速掌握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演练规律和方法,了解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和感受文化哲理,并能长年坚持锻炼,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在课余期间,指导海南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开展太极拳的推广工作。

1998年,发起成立海口市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

2007年,发起成立海南大学杨式太极拳协会。

2004年,论文《海口市开展太极拳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入选第7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获三等奖。

2005年,与恩师杨礼儒先生合著《传统杨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萃》(新星出版社)。参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指导》(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一书中第九章《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2010年6月,代表海南参加安徽第4届全国体育大会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

2010年,主持海南省教育厅课题《武术精神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发展》。

2011年8月,论文《在传播学的视野下杨式太极拳成功传播的研究》荣获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主办的“2011年中国焦作第6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二等奖。

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一级武术(套路)裁判、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担任海口市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海南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等社会职务。

武道网商务合作

QQ:129517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