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经》中讲,“拳无空出,手无空回,拳打不空回,空回不为能”。“出手如飘风,收手如狡免,出手要抖,回手要勾;出手如钢锉,回手如钩竿”。“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出手拳掌打,回手鹰爪抓,双拳密如雨,着着不虚发”。“手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心如火药拳如子,灵机一动鸟难飞;迎风拳掌云遮月,黑虎穿胸快如风,一环自有一环接,环环相连法无穷”。
二、犯了招架便有
拳谚云:“练拳不练把,等于胡乱打”。把,就是手法,对于技击的手法,中国武术确有独到的讲究。如“一手连二手,劲脆如电击”。“手法出于中,拳掌不落空,抓打齐运用,连环如旋风”。“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有十下”。也就是说,一旦用招法,就要一式三招,三招九变,环环相扣,虚实并用,阴阳有方,全力以赴。用时又在手法上亦特别讲【崩·摔·捋·劈·挑·截·砸·拦推·托·带·砍】,使出拳“翻生不息,招招相接,发力迅猛,脆快连贯”。仅以咏春拳为例,就讲双手同出同人,相互兼顾,一鼓作气而快攻,一手似刀,一手似剑;一手似枪,一手似盾,攻守同期。拳法重快,攻防紧密,手法灵活,连削带打,抢占中线,毫不相让,来留去送,甩手直冲,最短攻防,时间抢先,顺势发拳,一击不中,就随机在外面变化,让对方措手不及,目不暇接。表明了中国传统武术技击的技法是,连珠运用,讲求实效。
三、动即生法有感皆应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曰:“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 “法”,在技击的攻防中指全身上下多个出击点(有说为十四个,如上下九节,含左右,再加一头,一身合为十四拳),是上出下进,左击右打,有直线、弧形、侧摆、抡劈等诸多打法,其劲路及打击目标交叉变化,丰富异常,奥妙无穷。”法”,在技击的方法中有拍压、截击、磕击、阻挡、架挡、闪躲等。其中最主要的,在于巧打(即闪、转)和劲硬(即劲力和功夫),所以拳谚云“头欲撞人,手要打人,身要催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要逼人,气要袭人,得机发力,一打眼,二打胆,三打力,四打巧,五打分寸,六打手脚并相连”; “拳自身发,挨着何处何处击”;“遍体松紧弹簧似,灵机一动鸟难飞”。纵横自在,有感皆应。说明中国传统武术技击,临战时高度警觉,实战状态能调整到最佳。
四、声东击西贵在知变
声东击西是兵家常用熟知之法,散手比赛更应如此。引上打下,示左击右;忽东忽西,即打即离;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一正一奇,一明一暗,奇正互根;不名而示之以攻,欲攻而示之以不攻;形似必然而不然,形似不然而必然;似为而不为,似不为而为之;欲重击而示之毫不介意,以假动作(有意卖个破绽)给对方造成刹那间的错觉,我恰因势而用招。沾上有,碰上发,我意占先去打他。
《拳经》又云,“阴阳互用手法真,一正一反技通神。世人不解法中意,须向变中去寻根”。“无中有,有中无,无有有无在变通。真是假,假是真,真假虚实见敌分。柔则刚,刚则柔,柔刚刚柔意上求”。这是技巧之变。而勇示之弱,不能示之能,进示之退,示近取远,示远取近,这是精神之变。故拳经又说,“精神之变法更奇,谈笑之间便克敌,任他凶猛多气力,怎奈心头一思机”。说明巧变的运用和“知变”思想,又是中国传统武术技击的重要特征。
五、用腿打人 全凭连环
“若用腿打人,全凭腿连环”,这是传统武技的常用之法。连环腿,又名连环脚,鸳鸯腿,是两种不同的脚法所融汇技术、战术为一体的高级实用脚法。这一传统技法在《水浒》中即有绘声绘色的描述。如,其第二十九回中就有武松醉打蒋门神所用的鸳鸯脚:“(武松)先把拳头虚影便转身,却先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技有名,唤作玉环步,鸳鸯脚”)。清代亦有燕北闲人(文康)著的《儿女英雄传》,其第六回中,描写十三妹与和尚打斗时用的鸳鸯脚,写得更为具体精彩。如,(十三妹)把身子一扭,甩开左脚,一回身嘭的一声,正踢在那和尚的右肋上。和尚哼了一声,才待还手,那女子收回左脚,却脚根向上一碾,托起右腿甩了一个旋风脚,那和尚太阳穴上早着了一脚,站脚不住,咕咚向后便倒。这一着叫作“连环进步鸳鸯拐”。说明中国传统武术技击?并不像现代散手多用的是一踢便收,而是多用连环腿法,讲究技术与技巧的运用。
六、撞身靠打 挨肘膝胯
拳谚云:“进身靠打,挨身肘发;肘发护心,盘肘克人,挨肩挤靠,封裆锁脚;手肘齐发人难当,贴身短打膝肘忙;肩打一阴返一阳,肘打四方人难防;远踢近打连环手,沾身用靠无处走”等等,都说明了传统武术技击其灵活运用身体所有关节部位,作为攻击武器的重要性。
历来拳家将肘技看作拳中的精粹,其特点是短快硬。以肘打人,力大旦猛,动作路线短,一瞬间即能完成打击动作,肘稳而隐蔽,预兆性小,特别是在脚的掩护下,能快速而突然的发起进攻,令人防不胜防(用肘可以破解搂抱)。 从运动解剖学看,肘关节与肩关节相连,故肘部的运动灵活自如,肘法巧妙多变。肘的攻击方向几乎不受限制,既可自下而上(如挑肘)也可自上而下(如砸肘);既可自左而右或自右而左(如横肘、挂肘);既可自前而后或自后而前(如揭肘、顶肘)。肘的击法比拳法迅疾,隐蔽。肘的攻击部位遍及前胸,后背,腹肋,头,躯干及四肢,拳谚“肘打四方”正是此意
从力学的角度看,肘比手距离近,力臂短。据力学的力距概念分析,肘较手更能充分利用臂肩的肌肉力量,所以攻击力量较大。
从技击角度看,肘骨质坚而硬,抗击能力强,肘对拳来说,短于拳,比手脚接近身体,拳家称之为“中盘(节)”。因此,在贴身近搏中,具有招势隐而速,短而险,难招架,变幻莫测,简便易行,比手脚迅速方便,易发挥其攻击和防守效用等长处。谚云“肘击步进,步到身拥,短手能自顾。”故肘为凶险利器,盖用肘者取胜常常游刃有余,在处于败势中施发,一击则反败为胜。
靠打,是用身体的力量来打击对方,威力较大。一旦靠贴近对方身体立即发放崩炸劲,这种劲力在腿的蹬力及腰的挺力催动下,用肩胸、肩臂、胯臂等,撞靠击打对方,其抖靠快猛,很容易使对方即扑于地。靠打包括背靠、肩撞、胯打、臀靠、肋靠、胸撞、肘摆、头撞等法。
因而,《太极拳经》云:“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身体七个可用于攻击的关节部位)”,《心意拳总歌诀》亦讲:“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拳如炮,形龙折身,遇敌犹如火烧身。”此外,更有“头打、肩打、肘打、手打、胯打、膝打、脚打、臀打”等《八打歌》流传。如《头打歌》曰:“头打落意在中央,浑身齐到无阻挡,脚踏中门夺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臀打歌》曰:“臀尾打人人不知,神龙掉尾不见形,猛虎坐坡起落势,一旦击中神鬼惊”。说到这里,似乎中国传统武术技击的风格特色已呼之欲出。
中国功夫原本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体育,而是源于各类战争,谋求生存的东西。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与天斗,与地斗,与兽斗,就产生了穿房越脊纵跳如飞的逃生本领,后人美化为轻功;没有X光机,又要查找疾病,就创造出中医望闻问切四法,练出内视功夫来;没有盔甲护体就要练出金钟罩、铁布衫等抗打功夫,后人美化为抗打神功。慢慢就产生了拳打脚踢,使用石头(后来演化为暗器),树木(后来演化为十八般兵器的打斗技术)。再后来,慢慢就演化出擒拿、断骨、反关节、抓筋、拿脉、点穴、镇脉等高深武技,使人体各关节都成为能致人死伤的武器。当然,作为现代武术技击运动,如散手、推手等体育比赛,适当地加以取舍和限制,也是安全必要的。